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亚洲福利av,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15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顏炳罡:《孟子》何以為經典?
  • 來源:民間儒學心燈微信公眾號
  • 作者:
  • 2023年12月19日
  • 審核:
  • 瀏覽(1163)
  • 收藏
瀏覽字號:

《孟子》是一部不朽的經典。其之所以不朽,在于它超越時空,跨越族界、國界的永恒精神價值?!睹献印芬粫_啟的人禽之辨、義利之辨、王霸之辨、華夷之辨、大體小體之辨等,成為中華文化乃至東亞文化中被長期討論的重要話題,影響至深至巨。《孟子》倡導的性善論、修養論、仁政說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論”

“人性本善”作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即源于《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開篇的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人性本善”是相當多的中國人可以接受的對人性的基本判斷,而這一判斷就源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是《孟子》的哲學主旨。

但人性問題的討論既不始于孟子,也沒有終于孟子,孟子之前人性討論就已十分熱烈。《論語·陽貨》曾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說,孟子時代,各種人性的爭論已經相當深入,如“生之謂性”“有性善,有性不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等。孟子之后,則出現了“性惡”“性三品”“善惡互混”“性善情惡”,以及“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性日生日成”等觀點,不一而足。但《孟子》的性善論成為中國人性論的主流,成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

《孟子》何以認定人性本善呢?首先,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端”,端就是端始、起點或種子。這“四端”不是后天教化獲得的,而是像四肢一樣,是人與生俱來的。孟子舉惻隱之心的仁端為例,任何一個人突然發現一個小孩馬上要掉入井里,都會立即產生怵惕惻隱之心,這種惻隱之心的產生,“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并非出于任何功利目的,也沒有任何算計,這種仁心就出現了。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人人皆有、與生俱來,是人的共同本質,是人與禽獸相區別的根本之點。其次,《孟子》認為,天下的一切事物,“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圣人是人,我也是人,我與圣人同屬于人類。與圣人同類不僅感官與圣人同,心也與圣人同。“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與我同然于理義,這個理義就是善,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惡是怎樣產生的呢?《孟子》認為,惡是人的本性喪失的結果。孟子曾以臨淄郊區的牛山為例,指出:牛山本來草木豐茂,但由于離臨淄這個大都市太近了,人們天天上山砍伐,牛山的草木還能豐美嗎?砍伐剛結束,生出新苗,又被牛羊吃掉,于是牛山就光禿禿的了??吹脚I焦舛d禿的,有人以為牛山本來就不長草呢。這是山的本性嗎?人本來是善良的,但有人每天放逐其良心就像斧頭對于草木一樣,天天砍啊砍,人善良的本性就被砍盡了。“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惡來自人對本性、良心的自我放棄和對自己道德能力信心的匱乏。孟子曾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造成惡的另一個原因,是社會環境尤其是惡劣的政治、經濟環境對人的影響。“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人,還是那個人,不同的社會環境造成不同的人格特征,決定人德行的優劣。

性善論的意義何在?《孟子》性善論在價值源頭上開啟了人禽之辨的先河,揭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意識到:人,首先是動物性存在,但人一旦從動物界脫離出來而成為人類,就有了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屬性。辨人禽,即從本質上或嚴格地說從價值上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這是孟子對中國哲學的偉大貢獻。自此以后,你可以不贊成《孟子》對人性的界定,但任何哲學家都不能不辨人禽。即使在人性問題上與孟子觀點不一,堅持性惡論的荀子,最終也承認“義”或“禮義”是人的本質特征,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點。

《孟子》性善論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善惡是價值評判,不必然是事實評判,在很多中國人心目中,善惡評判高于事實評判,甚至代替了事實評判。本性善良,凡事講良心,遇不平事,問良心安在。良心就是我本善良的初心、本心。中國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日行一善”“日日行善”成為不少中國人做人的功夫。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系統的哲學基礎,其修養論、仁政說、天下觀都是建立在性善論這一基礎之上的。只有從《孟子》的性善論入手,才能真正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各種主張,性善論是我們打開孟子思想世界的一把鑰匙。

“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修養論

人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學基礎。《孟子》一書,千言萬語,反復叮嚀,就是讓人守住善良、守住初心,進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呈現善良、擴大善良。守住并放大善良的過程就是好的人生,如何守住并擴大善良本性的方法叫修養,修養的極致就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睹献印氛J為,在本性面前人人平等,在修養面前沒有高低貴賤,圣賢人人可為、人人能為。人要努力成為圣賢,須從養氣和養心兩個方面入手。

何謂養氣?養氣就是培養浩然正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認為“浩然正氣”是至大、至剛、集義所生的“天地正氣”,體現在人身上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孟子》認為,修養就是要養成、養出這種道德勇氣。有了浩然正氣,就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何謂養心?養心就是“養大體”,大體就是本心?!睹献印氛J為人有“大體”,就有“小體”,“耳目之欲”就是“小體”,心為“大體”。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就是說,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一個人外在欲望很少,其本心本性迷失得也會很少;一個人如果一味追逐聲色犬馬、名聲富貴,他的本心本性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當然,《孟子》將“大體”與“小體”對立起來,未必完全合理,然而,從孔子“無欲則剛”的角度,寡欲說還是有價值的。

“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之道即人道。人道者,即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也是成人之道、成圣成賢之道。人終其一生,都應走在成圣成賢的道上,背離了這個道,人就會失去善良、失去本性。修養論就是讓人不偏離人生正道,不忘本心、初心,不失本性,永葆善良,并不斷擴大善良,成為一位具有浩然正氣、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丈夫、真君子。

“與民偕樂”的仁政說

如果說性善論是孟子思想的哲學基礎,而仁政說就是他的治國理政基本方略。

所謂仁政,就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以高度的同情心進行治國理政活動?!睹献印啡收f首先將民眾的事情放在首位,所謂“民事不可緩也”,百姓生產生活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睹献印芬?,統治者應心里有百姓,想民眾之所想,憂樂與民同之。統治者應“與民偕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百姓也會憂君之憂、樂國之樂,人民與國君從而同情共感,形成情感上的共同體。

《孟子》仁政說要求統治者以高度的同情心關心民眾,尤其是關心民生,要讓百姓在生活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在保證民生的基礎上,然后從事道德教化,民眾就容易接受。《孟子》主張,有恒產而有恒心,沒有恒產就沒有恒心。作為統治者只有通民情、保民生、順民意才能實現一統天下的理想,即“保民而王”。

仁政在治國理政中如何體現?《孟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貴君輕”,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思想廣為流傳并對中國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在孟子看來,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為諸侯,得到諸侯的信任可以為大夫,而得到百姓的擁護才能為天子,“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只有人民才是政權得失的最終決定力量,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何“得民心”?順從人民意愿,滿足人民的需求,就能得民心。

“以德行仁”的天下觀

孟子生活在“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時代,他目睹戰爭的殘酷,堅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因此他極力貶斥“以力服人”的霸道,頌揚“以德行仁”的王道。他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打著仁義的幌子,以武力稱霸世界,到處挑起戰爭,動輒攻打他國,就是“以力服人”的“霸道”,而以高尚的道德操守推行仁政,就是“王道”?!睹献印分鲝堊?ldquo;以德行仁”的國際路線,反對一切以武力征伐天下、稱霸諸侯的行為。

國家有大小、力量有強弱,國與國之間如何交往?《孟子》提出一個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國際交往原則。齊宣王曾問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告訴他,有道。這個道就是“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大國以仁德包容小國,小國以智慧事奉大國,“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以《孟子》理論分析當今國際局勢,一些大國打著“民主”“人權”的幌子,到處搞武力征討、經濟霸凌、外交脅迫,這是當今世界最為典型的霸道或霸權主義,這就是“不仁”;而一些小國,在原則問題上不斷挑戰別國底線,這是明顯的“不智”。“不仁”“不智”,最終一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會有好結果?!睹献印氛J為,國家大小、強弱是客觀現實,以此推之,國與國之間文化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不同并不是國與國之間對抗的根據,而是彼此欣賞的前提,在儒家文化中,這叫作“和而不同”。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道:“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國與國之間的確存在相互不理解的問題,但這就是生活。既然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宗教、制度、發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會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要想去理解并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的就是融合包容、差異共存的“以德行仁”天下觀,為當今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原文發表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期刊《秘書工作》2022年03期

作者:顏炳罡,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沅| 兴隆县| 碌曲县| 荣成市| 大连市| 马边| 鸡泽县| 新绛县| 阿勒泰市| 湘阴县| 团风县| 元谋县| 新乡市| 贡觉县| 鞍山市| 连江县| 封开县| 滨海县| 台湾省| 寿阳县| 翁源县| 兴海县| 安达市| 沅江市| 永年县| 武夷山市| 五莲县| 旅游| 陆川县| 洛阳市| 奈曼旗| 海林市| 德令哈市| 济阳县| 高淳县| 通榆县| 肇庆市| 金山区| 峡江县| 荃湾区|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