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6日至27日,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孟子研究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課題組聯合主辦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2025工作坊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成功舉行。來自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上海文史研究館、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河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安徽大學、云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深圳大學、江蘇大學、華僑大學、曲阜師范大學、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鹽城師范學院、山東航空學院、哈爾濱學院、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廈門工學院、《學術研究》、《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濟寧市里仁書院等國內高校、科研單位、學術期刊、文化機構的孟學研究專家、青年學者參加會議。
(開幕式現場)
會議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在孟苑會議中心二樓報告廳召開,由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袁汝旭主持。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特聘資深教授、孟子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志民出席活動并講話??鬃友芯吭狐h委副書記、院長、研究員孔德立,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新編孟子正義”首席專家楊海文,鄒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君妮分別致辭。
(袁汝旭書記主持)
王志民主席回顧了孟子研究院的成立背景、發展歷程以及在儒學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他表示,“新編孟子正義”項目作為孟子研究院標志性學術工程,在楊海文教授有力推動下,依托課題組全體成員及各位專家的精誠合作與鼎力支持,取得了堅實而顯著的階段性成果。我們期待并相信,“新編孟子正義”必將成為一部儒學研究領域的不朽之作,一部能夠傳之久遠的文化經典。
(王志民主席致辭)
孔德立院長指出,“新編孟子正義”項目是楊海文教授深耕孟學研究二十余年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鬃友芯吭鹤鳛閲鴦赵号鷾试O立的儒學研究專門機構,學者積極參與該項目,負責其中兩項子課題的研究。這正是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緊密合作的生動寫照。兩院要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孔孟之鄉儒家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攜手推進學術合作與交流,共同為文化傳承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孔德立院長致辭)
楊海文教授對“新編孟子正義”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指出其重要思路是以《孟子》全部260個單章作為研究對象,逐一對其進行深度解讀與綜合研究?!睹献印穯握卵芯渴窃从诿献铀枷胙芯看蠓妒较碌拿蠈W史研究,亦即孟子思想研究作為精神力量,孟學史研究作為表現形式。“新編孟子正義”項目2023年度、2024年度兩次會議取得了豐碩成果,極大推動了項目有序進行,期待通過本次會議能夠對《孟子》單章研究方法形成更廣泛的理解,促使孟學在新時代背景下可持續發展。
(楊海文教授致辭)
劉君妮部長表示,“新編孟子正義”匯集整合《孟子》各個單章的思想精華,力求考據與義理融為一體,是對孟子思想研究的有力推動,也是新時代文化工作者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有效實踐。鄒城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傳承弘揚孟子思想,扎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擦亮“孟子故里·儒風鄒城”城市名片。
(劉君妮部長致辭)
主旨發言
開幕式后會議進入主旨發言環節,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新編孟子正義”首席專家楊海文主持。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特聘資深教授、孟子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志民,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孟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鮑鵬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孟子研究院秘書長梁濤,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李振綱分別進行報告。
王志民主席在題為《從孟子到荀子:儒學在稷下的創新與統合》的報告中指出,從孟子到荀子,是先秦博大精深的儒學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孟子、荀子先后在稷下久居,并在稷下爭鳴的鼎盛期和后期分別主導了稷下學宮的發展。孟子、荀子對儒學的創新發展都與稷下諸子百家的影響有重大關系。稷下之學不僅培育了孟學和荀學,而且將儒學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順利實現了先秦儒學在創新發展基礎上的總結、融匯與統合,最終完成了以孔、孟、荀為主體的儒學思想體系“集大成”式的構建,為儒學在秦漢以后占據統治思想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礎。
(王志民主席發言)
楊朝明教授在題為《孟子“養氣說”對孔子思想的繼承性——以“五至”說與“浩然之氣”為中心的考察》的報告中認為,以《孔子家語》“五至”說與《孟子》“浩然之氣”為中心,能夠看出孟子“養氣說”對孔子思想的繼承性。具體來說,從文本層面看,《孔子家語》“五至”說(志、詩、禮、樂、哀)與孟子“浩然之氣”存在“言—志—氣”的貫通模式,“志氣塞于天地”與“塞于天地之間”語義契合,印證孔孟氣論的直接傳承。從理論內涵看,從“五至”指向的治國之道到“浩然之氣”聚焦的人格修養,體現“志氣”倫理化延伸;從“詩禮相成”到“集義養氣”,深化儒家內求傳統;從“充于四海”到“天地境界”,推進“天人合一”思想。通過辨析孟子與齊地思想、老莊學派、墨家的差異,明確其源于孔子“五至”說。
(楊朝明教授發言)
鮑鵬山研究員首先分享了傳統文化中“天下國家”概念的重要性。他指出《論語·衛靈公》中,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這體現出孔子拒絕站在諸侯國角度考慮利益,而從天下之事關心禮儀民生。孟子同樣繼承了孔子的立場,其與滕文公的對話“可以為善國”“君請擇于斯二者”,表達了孟子愿學孔子,不求一邦,而為天下文明出謀劃策的決心。他還認為,儒家代表著中國的信仰,不會隨著時間、朝代的變化而消失。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可以稱為“絕對者”,代表著一種思想的不可替代,成為生命道德與自由的依據。孟子等儒家后人對孔子的推崇,使得孔子的地位不斷神圣化。
(鮑鵬山研究員發言)
梁濤教授在題為《“德命”與“運命”之間——孔孟天命觀新論》的報告中指出,中國早期宗教經歷了從顓頊“絕地天通”到周人“以德配天”的發展,完成了自然宗教到倫理宗族的轉變,但天命是少數統治者的特權??鬃犹岢?ldquo;天生德于予”,又主張“下學上達,知我者天”,打破了顓頊“絕地天通”以來少數貴族對天命的壟斷,創立了屬于士人、君子的新教。《孟子·盡心篇》主要討論德命與運命的問題,認為天不僅賦予人善端、善性,還代表社會的公正、正義,不僅要求人們“盡心”“知性”“知天”,還要根據天的法則建立有道的社會,在“天下有道”的社會中才有可能實現德福一致。早期儒學的天人關系不宜概括為“天人合一”,而應用“天人之際”來表達。天人之際包括天人相通和天人之分兩個方面,天人相通主要針對德命,天人之分主要針對運命。
(梁濤教授發言)
李振綱教授在題為《比較視域中的孟莊心學》的報告中指出,孟、莊心學都關注心體與工夫的開掘。孟子以“性善”推論王道政治,莊子以性真感悟生命美學。孟子“集義”“養氣”“踐形”“舍我其誰”的倫理心境,意在凸顯道德實踐的主體性,踐行倫理之善的“統一性”,走向“同美”的道德世界;莊子“集虛”“聽氣”“忘形”“吾喪我”的審美心境,意在消解審美活動的主觀性,涵融生命之美的“差異性”,走向“大美”的藝術天地。孟、莊心學都關涉天人關系,孟子“有我”的倫理心境在理論與實踐上指向用人文改變自然,把內在人格擴充于家國天下;莊子“無我”的審美心境在理論與實踐上指向用自然疏通人文,把天地情懷涵化于個體生命。一個喚醒道德自律,一個體驗審美自由,儒道互補,美善涵融,共同推進了戰國中期心靈哲學的崛起。
(李振綱教授發言)
分論壇第一場
主旨發言后會議進入分論壇環節,在孟子研究院陳來書屋和王志民書屋分別舉行。第一場報告由孟子研究院研究員、原黨委書記、院長,“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陳曉霞主持。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新編孟子正義”首席專家楊海文在題為《全要在“和”處想出個“介”來——〈孟子·盡心上·柳下惠章〉解讀》的報告中指出,解讀《孟子》13·28,需要貫通《論語》《孟子》相關章節。首先,柳下惠之時,三公當指太師、太傅、太保,僅在天子之下,位高權重,炙手可熱。《孟子》13·28“三公”可與《孟子》10·2“公侯伯子男”互參。其次,《孟子》13·28一言“介”字,《孟子》13·28單章解釋史以“介”為“操”,以節操為特立獨行,最能刻畫柳下惠。再次,以《論語》5·23解讀《孟子》13·28,孔、孟微顯闡幽之意得以敞開。最后,《孟子》13·28單章解釋史以介和之辨最具學理性,以道抗勢、以德抗位乃是《孟子》13·28主旨。
(楊海文教授發言)
廈門工學院國學院院長張滇波在題為《“曾點之志”辨正》的報告中指出,《論語·侍坐章》是孔子弟子抒發人生志向之章,其中曾點之志的內涵以及孔子因何而有“吾與點也”之贊,引發歷代詮釋爭議而莫衷一是。他首先考訂了《侍坐章》的發生時間應在孔子從政之前,最可能是公歷二月下旬至三月初之間。針對“浴乎沂,風乎舞雩”的語義潛能,他批判性分析了“浴”的六種訓詁,提出“逯乎沂”新解,論證了“風”當訓為“教化”。通過辨析“游春自得”“雩祭”“祓除”“致太平”等六種關于曾點之志內涵觀點之不足,最終定位為“禮樂教化說”,曾點是以師生共學、風化民俗為志。最后,通過《論語》內證,張院長梳理了孔子踐行仁義的人生理想與精神取向,及其民間教育經歷,回應了孔子因何“與點”。
(張滇波院長發言)
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陳寒鳴在題為《在歷史進程的長河中了解和體認孟學的佳著——楊海文〈盈科后進〉讀后》的報告中指出,楊海文教授系統而又精深研孟(包括孟學史),《盈科后進》閃現出富有個性的思想要旨。該書理據充沛,極其厚重,既非傳統學術意義上的解經之作,也不是純從經學史角度來闡論孟學的專著,而是透過從先秦而晚清乃至近當代的一個一個相關專題,從而在會通了社會史、思想史、文學史及文獻考辨的基礎上,向讀者展示出一幅以孟子其人其學為重心的氣韻生動的思想文化史圖景。
(陳寒鳴副教授發言)
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殷延祿在題為《〈孟子心讀〉札記》的報告中指出,首先,標點是文字的表情。以《孟子》8·17章為例,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可以采取新的標點:“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其次,漢字是義理的基因。以《孟子》8·9章為例,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如果將“言”,直接定性為“發人私,攻人短”的不厚道言論,缺少必要的話語背景。因此,“言人之不善”的“言”,即論說、主張。“人之不善”的“人”,即人性。最后,三、懷疑是讀者的權力。以《孟子》13·4“萬物皆備于我”為例,可理解為“萬事萬物皆可成就于我”。人能于萬事萬物中,洞察其理,“反身而誠”“強恕而行”,自能修己安人,完善自己。
(殷延祿副研究館員發言)
孟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奎在題為《典范與境界:〈孟子·舜有大焉章〉為善層次發微》的報告中指出,以人物評價樹立道德典范,是《孟子》書寫的一大特色,而《孟子·舜有大焉章》具足此種解釋思路。在此章中,子路(士人)、禹(君主)、舜(圣王)可被視作個性鮮明的道德典范,而借助士人改過、君主納諫、圣王同人等不同的為善工夫,著意凸顯了“舜有大焉”的超越意義在于不舍眾人之性、共成天下之善,由此暗合了善人、善政、善教循序漸漸地三重為善境界。由《孟子·舜有大焉章》可知,孟子念茲在茲之性善,不僅是希望人人能以惻隱之心朗現道德本體,更在于以工夫修養確立道德境界,實踐色彩鮮明,歷史影響深遠,當代價值顯著。
(劉奎副研究員發言)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李雨竹在題為《反求諸己:唐文治〈尚書大義〉對孟子道德修養思想的引述與融會》的報告中指出,唐文治《尚書大義》作為“廢經”時代下兼具義理闡發與政道關懷的經學教材,以《尚書》中的天命、敬德、民意關系研究為基礎,將孟子“反求諸己”的道德修養思想融會于經義闡發。在個人修養層面,緊扣孟子“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的核心要義,將“反求諸己”詮釋為個體對“本心”的持續內省。在國家治理層面,將“反求諸己”拓展為治理者的政治倫理準則。總之,唐文治強調了在近代亂世之下繼承孟子道德修養思想的必要性,以及儒家反求諸己思想的重要性。
(李雨竹博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二場
第二場報告由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魏衍華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孟子研究院秘書長梁濤在題為《〈孟子〉“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新釋——兼論〈孟子〉中的倒敘結構》的報告中指出,《孟子·盡心下·孟子之滕章》的“若是乎從者之廋也”一句,“若是乎”歷來有“這樣”“表示出乎意料”“莫是乎”三種不同的解釋,但三者都存在一定問題。結合《孟子》及其他文獻中的類似用例,可知“若是乎從者之廋也”屬于倒敘結構,其正說宜為“從者之廋也,若是乎”。該句是一個是非疑問句,“若是乎”作為該句的附加問句,置于句首強化征詢語氣,從而削弱句子的語義傾向,與“廋”(隱藏,而不是偷竊)字相照應,反映出孟子在滕國的特殊地位。
(梁濤教授發言)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教授、“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鈕則圳在題為《“崇高節,抗浮云”:孟子對兩漢士風及君臣關系的影響》的報告中,以“崇高節,抗浮云”為切入點,通過論述孟子“師—友—事”的君臣關系模式,以及漢儒所繼承的孟子以德抗位、匡正君主過失的“批評政治”思想,說明了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追求對兩漢士風及君臣關系的影響,表明了孟子士君子精神引領下對于現實政治的反思與超越和對于漢代政治的有益補充。
(鈕則圳副教授發言)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副主編董興杰從三個方面為青年學者投稿提出了建議。首先,以“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典籍翻譯,結合翻譯學、傳播學與文化研究,推動孟子思想的對外傳播;其次,以“傳下來”的方式,實現孟子思想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結合現實提升研究的現實價值與情感共鳴;最后,可以參考已有學者將AI建模應用于道家思想分析的案例,把“智能化”的方式引入孟子研究,探索智能化研究路徑,鼓勵創新性研究方法。
(董興杰副主編發言)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講師陳岳在題為《趙岐發孟子王道說》的報告中指出,趙岐注《孟子》在析句上重在闡發先王之道的孔、孟相繼,勾畫出了孟子王道觀念的重點。他指出趙岐在詮釋方法上遵循傳統,注重傳承;對王道含義進行了歸納與拓展,突出了王道的政治實踐性;將王道歸于仁義,突出其倫理基礎。并且認為趙岐受兩漢學術影響,融合天人感應觀念。自宋代以來,趙岐注被視為理解孟子的重要依據,被認為是對孟子思想最貼近的詮釋。其注釋不僅為后世提供了理解孟子王道思想的基礎,也在儒家王道學說的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陳岳講師發言)
《學術研究》編輯楊中在題為《〈鹽鐵論〉的孟子思想圖式——兼論“孟子思想的崛起”的根據》的報告中,以“毋示以利”體現《鹽鐵論》繼承了孟子的反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并通過羅列《孟子》與《鹽鐵論》中相關聯的文獻,以及對義利對立進行討論,斷定“毋示以利”這一義利教化基調貫穿《鹽鐵論》始終,且這一嚴辨義利的群體以文學為主。
(楊中編輯發言)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魏衍華在題為《〈孟子·萬章下·仕非為貧章〉析論》的報告中,以單章研究的方法,對該章進行了梳理。通過結合孔子相關思想,將為官之道分為:為平二世,應居下位,在貧困時期,應滿足于低職位,以解決個人生活需求為主;為道二世,遇商回道,為官不僅是為了生計,更是為了實現社會影響與治理國家的使命,體現儒家“通道”的思想;位卑而言高,不可取,指出地位低卻妄議高位事務是不合時宜的,應立足本職,踏實做事,體現“位卑而言高”的批評態度。
(魏衍華副院長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黃華禹在題為《地方幾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想經界》的報告中指出,孟子所言的“地方幾里”與其說是孟子對古制的闡述,不如說是孟子對古制理想的構建。“百里”之等不為實然問題,而是孟子仁政思想中應然的理想經界。通過引入馬克斯·韋伯的“理想類型”,體現出孟子仁政理想和兼并不斷的現實情況在“地方幾里”的理想圖像下,彰顯出極大的張力。分析不可死死地盯住制度本身的論述,更需要在《孟子》中抽絲剝繭以求孟子之精意。
(黃華禹碩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三場
第三場報告由深圳大學國學院教授問永寧主持。
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書華在題為《王安石對孟子思想的揚棄及其與〈孟子〉升格的關系》的報告中指出,王安石在推崇孟子的同時,其思想也經歷了變化,亦即從早期的推崇繼承到后期對孟子思想(尤其在心性論)上的“揚棄”。王安石早期明確呼應孟子性善論,在變法初期提出“性善情惡”論,晚年則融合了儒家、改造孟子部分表述,以及吸收佛老思想,提出“性無善惡,情有善惡”論。王書華教授還分析了王安石不同時期思想的背景淵源,并擬在后續進一步探討王安石對孟子工夫論的揚棄。
(王書華教授發言)
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雷靜在題為《仁義德行的結構——〈孟子·父子之間不責善章〉的道德哲學問題探析》的報告中,闡釋了儒家仁義德行的內在結構,說明父子倫理中的“仁”(親親之愛)與“義”(道德教化)存在實踐張力——強行責善會觸發情感疏離(“相夷”),危及仁愛根基。雷靜教授指出,“不相夷”是維系父子仁愛的行為底線,須通過“易子而教”將責善之義移交師友關系,實現“以義成仁”;仁具有本體優先性,血緣情感既催生教育意圖,又制約其實踐形式,彰顯“仁本體統攝義之用”的動態調適結構。此結構契合朱熹“仁包四端”論,即以仁為生發性本源,統攝義的收斂性實踐,二者相反相成。仁義相反相成的本源是仁,人自身的行為限度決定了義的存在、持續和施行方式;而仁的行為限度,取決于相應的倫理關系中雙方的情感反應。
(雷靜教授發言)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崔海鷹對“攘羊”以及“父親犯錯如何自出問題”的問題進行了分享。接著他討論了圣人的偶像的問題,指出孔子崇拜聲望,對周公感情最深,對堯的評價最高,這與孔子生于魯國,受周公流風余韻影響有關;孟子的偶像主要有文王、舜、孔子,其對舜著墨最多,并進一步分析了孟子推崇舜的原因。
(崔海鷹助理研究員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石明在題為《〈復性書〉思想資源新探——以孟子與佛教為中心》的報告中指出,以孟子與佛教的影響為雙重視角,可以重新審視《復性書》理論淵源。在孟子方面,李翱堅持性善論,引用孟子“人皆可為堯舜”確立成圣可能性,但其“情惡”偏離孟子原意。其“復性”工夫雖承襲孟子內省路徑,卻轉向靜態的“弗思弗慮”,與孟子動態擴充本心存在差異。在佛教方面,《復性書》“滅情復性”的框架與佛教心性論高度契合。以如來藏系經典為代表的清凈本性為無明遮蔽的模式,則為李翱提供形上基礎。《復性書》實質融合了孟子心性論與中國佛教復歸本體的邏輯,將儒家“反身而誠”與佛教“去妄顯真”結合,使“復性”成為中唐儒佛對話的共同命題。
(石明博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葉子銘在題為《社會號召與人格塑造——論徐復觀對〈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詮釋及其與唐君毅的比較》的報告中,聚焦于現代新儒家對孟子心性論的解讀,指出徐復觀與唐君毅對《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詮釋同中有異。二人均以心性為本,主張通過“集義—養氣—知言”工夫實現道德提升。徐復觀強調“踐形”的雙重性,主觀上轉化生理之氣為浩然之氣,客觀上要求道德主體外化于社會政治實踐,體現激進的現實關懷。唐君毅則側重“踐形”作為內在德性顯現于形軀的人格養成過程,更重視道德人格的塑成。他指出徐復觀的儒學形態是激進的,唐君毅的儒學形態是超越的。二者看似有分歧,實則可以互補。
(葉子銘碩士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孫小婷在題為《“身有所忿懥”辯證——以先秦“正身”為中心》的報告中,圍繞《大學》“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中“身”的爭議展開,指出程朱以“心”改“身”雖為后世沿用,近年卻遭學者質疑。通過梳理先秦儒道文獻中“正身”(“正形”“踐形”)觀念,她揭示出孔孟強調身心統一,正身是內外兼修的修養與政治實踐;荀子以禮統攝正身,凸顯身心交互與身國一體;莊子與管子主張形神兼養,正身含身心雙向調適。“忿懥”等情緒屬心氣外顯于形色的身心失衡狀態,自然歸于“身”的范疇?!洞髮W》原文深刻契合儒家“誠于中,形于外”與道家“神守形全”的身心觀,先秦“身”是涵攝形、氣、神、心的生命整體,《大學》“身有所忿懥”在先秦思想背景中可以得到理解。
(孫小婷碩士研究生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蔡宗驥在題為《政治與心性:趙朱之間的兩種面向》的報告中,分析了趙岐和朱熹在注解《孟子·梁惠王篇》時的不同。他指出趙岐從結果導向分析以利或以仁義為名,偏向政治哲學面向;朱子更注重研究仁義與利的根源,偏向于心性哲學面向,并舉“賢者而后樂此”的注釋差異為例進行說明。該文還對“不識有諸”的版本選擇進行了梳理與分析。
(蔡宗驥博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四場
第四場報告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邢益海主持。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鞏寶平在題為《程子“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論探析》的報告中,指出《孟子》言語兼具事實、理想與偏執多重面向。其事實成分體現在對物質基礎與道德建設關系、家庭倫理等的務實論述,如“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徒善不足以為政”等,展現理智認知。理想成分表現為對“五畝之宅”“老有所養”的社會構想,折射了戰國亂局下的救世追求。偏執成分則包括過度強調仁義在政權更迭中的作用、主張親疏有別的處理方式等,存在時代局限。程子此論實為對孟子學說核心價值的推崇,側重其現實關切與事理闡發,應辯證看待,既汲取智慧,亦批判性繼承。
(鞏寶平副教授發言)
江蘇大學國際論辯研究院副教授閆林瓊在題為《言德交融、德在言中:孔孟儒學經典中的論證合理觀》的報告中指出,儒家經典《論語》和《孟子》闡述了言語和道德之間相互交融的關系,即言語可以體現說話人具備的德性,而有德性的人應該遠離“巧言”或者詭辯性的言辭。以“好辯”“善辯”著稱的孟子,也以“知言”自稱,即認為自己善于識別、分析與評判四種詭辯的言辭——诐辭、淫辭、邪辭、遁辭。她運用語用論辯方法中的批判性討論模型,闡述了孟子論辯“一體兩面”的道德哲學基礎,然后選取《孟子》文本中不同論證主題下的四種詭辯性言辭,進行論證重構和論辯策略分析,詳盡闡明了孟子是如何將儒家的仁義道德策略性地融入其論辯之中的,進而提煉出言德交融、德在言中的論證合理觀。這種論證合理觀不同于語用論辯學中基于言語行為的批判理性主義合理觀,也有異于德性論證理論中以論證者為取向的德性論證合理觀。
(閆林瓊副教授發言)
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郭矩銘在題為《朱熹釋〈孟子·盡其心者章〉的四個階段》的報告中指出,朱熹詮釋《孟子》此章前后有三變,共四個階段:其一,《盡心說》《孟子或問》繼承并發展程頤以窮理、致知釋盡心的思路;其二,由《孟子》原文句式確立知性先于盡心的次序;其三,出于知行關系的考量,以誠意釋盡心,凸顯盡心所知是能落實于行的真知;其四,《孟子集注》確定以知至釋盡心,物格釋知性,屬知的范圍,而存心、養性屬行的范圍。朱熹的詮釋以理學視域為底色,基于理學的概念、命題搭建起詮釋此章的理論結構;經學視域為引導,據經文而破舊說,立新說;二者的融合,動態地表現為三易其說,最終融合為一體,靜態地呈現為《孟子集注》的注文。
(郭矩銘講師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魏可音在題為《〈孟子·形色天性章〉的思想史考察》的報告中,梳理了趙岐、朱熹、王夫之的代表性解讀,指出三人分別呈現出經學、理學、氣學三種學理路徑。趙岐以“尊陽抑陰”釋“踐形”不言“居色”,認為形色為天賦,焦循承其說并從人禽之辨深化。朱熹引入天理,主張形色含理,強調知理在先、力行在后的踐形路徑。王夫之立足理氣一元論,批判程朱,主張形色與天性為“一本”,強調形色是性的載體,踐形即盡性的動態過程。三者詮釋展現了儒家對形色與天性關系的持續探索,反映了思想演進中對天人、身心關系的深化。
(魏可音博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梁敏玲在題為《“盡心”位次的嬗變:呂留良對朱熹孟子學心性論的發展》的報告中指出,“盡心—知性—知天”這一孟子心性修養模式作為孟子修身核心內容,為眾人熟知。對于孟子的修身內容,錢穆曾指出:孟子明明說“盡心始知性,盡性始知天”,朱子偏說成“盡性始知心知天”。據此可知,朱熹依托其廣大精微的理學體系,對孟子的修身條目次序進行新的安排。此種修身次序的變動,到了呂留良那里則更為明顯。對于盡心、知性、知天的修身次序,呂留良既不遵循孟子的模式,也不完全沿襲朱子的次序。這背后有他對心、性意涵的重新思考與定位,這種反思為清初朱熹孟子學修身模式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角度。
(梁敏玲博士研究生發言)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彭浴濤在題為《品讀〈禮記·檀弓〉中的孔子》的報告中,以《禮記·檀弓》為核心文本,結合《論語》及相關文獻,深入剖析其中的孔子形象。其研究展現了孔子“為師如父”的特質:顏淵、子路離世后,孔子以父喪子之禮相待,借音樂抒發悲慟,因子路橫死而“覆醢”,由此確立了師徒喪祭類比父子卻無喪服的范式,影響了后世“天地君親師”的信仰傳統。同時凸顯孔子“重情尊禮”的思想,既強調盡情抒發悲傷,又要求嚴守禮儀底線,主張依家境踐行喪禮,豐富了《論語》中的相關論述。報告還指出孔子反對人殉與人俑、支持明器陪葬的態度,展現其人文關懷,糾正了對“始作俑者”的片面理解。
(彭浴濤碩士研究生發言)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夢捷在題為《“可欲”與“心可”——孟荀道德主體性的不同奠基》的報告中指出,孟子“可欲之謂善”(《孟子·盡心下》)與荀子“心之所可”(《荀子·正名》)命題中的主體——“心”分別代表著“先驗情感自覺”與“經驗理性矯治”的主體性范式。孟子之“可欲”指向本心對善的道德情感呈現,而荀子之“心可”強調理性對情欲的矯治機制;孟子以“心性貫通”確立善的先天內源性,荀子以“心性二分”構建善的后天建構性;孟子主張通過存養擴充情感實現主體自覺,荀子主張通過禮義規范重構主體權能。二者共同凸顯了儒家內部道德奠基的根本發展動力,亦為儒家之心性論提供了多元的道德主體性角度。
(張夢捷碩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五場
第五場報告由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書華主持。
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李振綱以個人學術經驗為基礎,系統闡述了讀書方法與研究路徑,強調精讀經典的重要性。他指出,讀書應分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廣泛閱讀,培養基礎認知;第二境界是提煉問題意識,深化理解;第三境界是歸類研究,形成思想體系。針對寫作,他主張注重邏輯與修辭,其經驗分享為青年學者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凸顯了學術傳承的實踐價值。
(李振綱教授發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邢益海在題為《明清之際道盛和方以智三教會通視野的孟子思想》的報告中,聚焦明清之際覺浪道盛與方以智的詮釋實踐,揭示其以佛解孟的特質。他認為,道盛創“三子會宗論”,主張孟子“以懼致中和”,與莊子(怒)、屈原(怨)構成鼎足,宣稱“安得撼起此三子者,與論天命流行之妙密,以會其宗”。方以智繼承發展,將孟子“知言盡心”與禪學結合,以“三理說”和“質測通幾說”重構認知體系,實現儒釋道在工夫論層面的深度會通。
(邢益海研究員發言)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研究員張興在題為《陽明引〈孟子〉思想注解〈中庸〉——以王陽明“以經解經”注〈中庸〉為例》的報告中,剖析王陽明“以經解經”的詮釋路徑,本體論上以孟子“良知”注解《中庸》,提出“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建立心學本體論;工夫論上引《孟子》“深造自得”思想詮釋《中庸》“率性之謂道”,強調“自怨自艾,自起疑情”的實踐工夫。
(張興研究員發言)
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系主任、講師張宏鋒在題為《明代理學分化下孟子“性善論”的多元詮釋及其價值》的報告中,系統梳理了明代理學分化對孟子性善論的重構,指出程朱學派(薛瑄、蔡清)以“惡為善中之惡”轉向性一元論;氣學派(羅欽順)主張“理只是氣之理”,批判“離氣言性則性無處所”;心學派(王陽明)以“至善者心之本體”超越善惡對立;實學派(顧憲成)則力斥“無善無惡”說,強調“孟子道性善,是言人人所同也”。四派爭論形成“性一元與性二元之爭”“性善與性無善無惡之爭”的理論張力。
(張宏鋒講師發言)
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孫廣在題為《“盡心”只是“致良知”:論王陽明對孟子“盡心”的闡釋》的報告中指出,王陽明對于“盡心”的解釋,其實完全是從他的“致良知”說而來。因此,表面看,他的闡釋既不同于孟子,也不同于朱子。但是深入分析“致良知”的內涵便可以發現,陽明的“盡心”說實際是對孟子與朱子的進一步發展。“致良知”在大方向上繼承了孟子與朱子的理路,即“盡心”主要是指“心”的充分實現。只是在具體的內涵方面,相比于孟子自覺本體的工夫論、朱子“格物窮理”的未究竟境界(僅限于“知”),陽明則闡釋為“心體”透徹的兼該知行的究竟境界。在陽明的闡釋中,“盡心”不僅僅具有了“行”方面的道德實踐的意義,更體現出“萬物一體”的倫理義務色彩。
(孫廣講師發言)
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曾標在題為《王船山政治哲學中的孟子維度及其詮釋性重建》的報告中指出,船山對孟子進行了三重轉化,亦即在性論方面,以“性日生日成”批判靜態天理觀,認為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在仁政方面,以“理勢合一”說補充道德理想主義,將倫理秩序錨定于具體歷史實踐;在制度方面,強調禮法平衡,以禮法“兩端一致”調和民本思想與權力異化。
(曾標碩士研究生發言)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助教張昕在題為《進一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勞動教育中的價值——基于〈勞動理論〉課程的思考》的報告中,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勞動教育中的價值實現路徑。針對學生“對‘利’的過分關注和對‘義’的漠視”導致的躺平現象,可以孟子“義利之辨”重構勞動價值觀。在勞動教育中融入義利之辨,強調勞動過程本身蘊含關于人生、社會、意義的追求,能夠呼應習近平總書記弘揚勞動精神指示及教育部“五育并舉”的要求,實現傳統文化從歷史源流到精神財富的功能升級。
(張昕助教發言)
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馬俊銘在題為《“仁內義外”之辯:告子“義外”說的邏輯困境》的報告中,通過語義分析揭示孟子駁倒告子的關鍵,指出告子的謬誤在于混淆“長”字的名詞(年長)與動詞(敬長)義,錯誤地將尊敬對象與尊敬行為混為一談。孟子的立場在于以先驗性善論確立“是非之心”為道德內鑠依據,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保障倫理普遍性。
(馬俊銘碩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六場
第六場報告由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星主持。
江蘇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研究院教授張少恩在題為《20世紀孟子學研究的四種路向及現代轉型》的報告中指出,近代以來,孟子學研究邁向多元化,呈現出四個向度的轉型,即學科范式經歷了由經學到子學,由子學到文、史、哲現代分科的遞嬗;研究模式由經學時代的義理、考據轉換為現代的方法多元;中西關系從“西學東漸”到“中西會通”,再到“回歸儒學”;研究重心由傳統時代的“內圣”為主轉換到“內圣”與“外王”的雙重關注。然而此一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已不容忽視。因此,在研究中應將此四個維度融為一體,架構起縱橫交織的立體解讀框架,從而深入挖掘孟子思想內涵,推動儒學的現代轉型。
(張少恩教授發言)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王法強在題為《孟子“同道”“易地則皆然”論發微》的報告中,通過系統闡釋《孟子》“同道”相關章句,揭示圣賢人物跨越“異世”“異用”“異位”等間距而精神相契合,折射出其處世的獨特用心。考察“同道”“易地則皆然”的理論依據,揭示了“心同理同”“心一時中”“執中有權”“至誠”“以同而異”等詮釋路徑,彰顯了不同實踐主體同歸殊途、和而不流的處世智慧。孟子“同道”說的精神旨趣與思維方式對后世儒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鑒于“易地則皆然”在現實實踐中的異化現象,故需以“同道”作為前提與指引,方能規避其價值之失落與蛻化。
(王法強講師發言)
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楊青華在題為《經筵進講與清廷的“君師合一”論》的報告中提出,有清一代經筵進講的基本精神在順治朝得到奠定,并在康熙朝逐步實現了道統與治統的融合,康熙帝“君師合一”的帝王形象得以塑造和確立,乾隆則進一步強化了其治統兼道統、君師合一的帝王形象。至此,經筵進講所形成的“君師合一”論成為清廷出政臨民的“祖宗家法”,為清廷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加強皇權與文化統制的同時,也導致乾嘉以后思想界的活力受到限制。
(楊青華助理研究員發言)
濟寧市里仁書院執行院長劉成在報告中提出,民國學人構成了空前絕后的文化群像,空前在于其接觸了現代學術,絕后在于其仍處于傳統社會的氛圍中。在這種氛圍下,即使胡適等新派學人亦于晚年轉變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而對《孟子》等儒家經典始終抱以溫情的態度,由此折射出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應有席位。
(劉成執行院長發言)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江峰在題為《〈孟子〉中的“正位”思想》的報告中提出,孟子極為重視“位”的作用,“正位”思想更是孟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方面。其具體表現在居位、失位、歷位、正位四個方面,并以禮、仁、責相統籌。孟子強調要從“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要盡量觀察其行為是否符合“位”的規范,是否“正位”。同時,身處其位,不僅要做到各當其位、各就其位、不歷位;還要盡可能地正其位,盡其責;更要以禮和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盡可能地符合禮和仁的規范。如果以“正位”思想來看待《孟子》中的很多問題,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意,解釋前人所不易釋或不能釋者。
(張江峰博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楊清揚在題為《“金聲玉振”詮釋探微》的報告中提出,孟子以“金聲玉振”之喻稱述孔子,引發了歷代儒家學人的多元詮釋,他們以不同的詮釋取向回應了“何為圣人”“如何成為圣人”“當追隨何種圣人”的生命之問與時代之問。此外,通過對比簡帛《五行》與《孟子》中“金聲玉振”的差異,可以看到孟子對“金聲玉振”原意的再詮與改造,并由此回應了戰國時期的價值重建需求??梢哉f,自孟子至明清儒家對“金聲玉振”的多元詮釋,實際蘊含著儒家對政治學、護教學、“生命詮釋學”的理解,亦啟發著今人對生命價值與道德踐履的思考。
(楊清揚博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七場
第七場報告由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系主任、講師張宏鋒主持。
孟子研究院研究員、原黨委書記、院長,“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陳曉霞在題為《孟子仁政智慧及其時代價值》的報告中指出,孟子創立了以“講仁愛”“重民本”為主要內容的仁政智慧。仁政智慧主張得其心者,斯得民矣;以人為本,民貴君輕;制民之產,保民而王;孝悌忠義,明以人倫;寬刑省罰,與民同樂;浩然之氣,以德配位。孟子的仁政智慧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使人認清生命價值,為道德建設提供豐厚滋養,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陳曉霞研究員發言)
深圳大學國學院教授問永寧在題為《比較視域下孟子思想的特殊性》的報告中指出,孟子思想在其他宗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性。首先在于孟子較少涉及宇宙論,其次是孟子不太關心神圣的“他者”。孟子認為“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又強調良知的重要性,這表明其思想并不給神秘、秘道的宗教、上帝留存空間。問教授還聯系了明清以來伊斯蘭教的漢文注疏經典,指出其中對于宋明理學多有分析,但僅有零星內容提到《孟子》,由此亦可見理學對孟子的改造。
(問永寧教授發言)
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柳在題為《情·思:“惻隱之心”的詮釋高光與意義暗影》的報告中指出,以往對“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的案例分析多重視“乍見”,卻忽略了“將入”一詞,使得對“惻隱之心”的詮釋往往重“情”而略“理”;此類研究雖有所見,卻也遮蔽了“思”的意義,實則蘊含哀痛之“情”的惻隱之心與“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的心,是“一心”。“將入”為溝通“情感”與“理性”的紐帶與橋梁,而“乍見”與“將入”構成“惻隱之心”的兩個關鍵。前者保證了道德情感的自然性,并非出于利弊權衡或生理好惡;而后者彰顯了道德情感的理智性,是知、情、意的綜合性運思。
(楊柳副教授發言)
山東航空學院孫子研究院講師梅寒在題為《春秋戰爭的祛魅與理性決策的興起——以〈左傳〉占卜的階段變化為中心》的報告中指出,春秋時期,人們依靠占卜決策戰爭。在《左傳》記載的八次戰爭占卜實踐中,可劃分為“神力大于人力”“人力大于神力”兩個階段。在卜徒父筮秦伯伐晉等占卜中可知,占卜可以精準預測戰爭走向和戰場的情態,神力的重要性得以體現。在南蒯叛亂等占卜中可知,占卜逐漸被君主和統帥為達目的所利用,甚至出現多次占卜的情況,人力的重要性得以體現。隨著戰爭頻次的增加,先秦兵法系統不斷完善,大多數戰爭可被兵法所解釋,人們對戰爭的決策和理解也越來越脫離神秘,依靠理性。
(梅寒講師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朱琨在題為《掘井及泉:〈周易·井卦〉的歷史語境與哲學意涵》的報告中指出,考察古人關于掘井深度的探索,可以發現,井的物理深度與“黃泉”觀念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關于生死邊界的隱喻。這種隱喻在《論語》“井有仁焉”和《孟子》“孺子入井”的辯難中,轉化為對仁道實踐的終極追問。此外,孟子提倡的“井田制”以“八家共井”的空間秩序,不僅是井欄形制與土地分配制度的勾連,其“死徙無出鄉”的和諧社會愿景更與水井溝通生死之隱喻不謀而合。何休在此基礎上以“井田五義”擴而充之,更賦予“井田制”均平社會、通融財貨的政治理想。“井”除了表示水井與井田,還包含了“陷井”之意,《井卦》所內含的這三種意象共同構成了先秦“向地求索”的文明邏輯,成為后世儒家闡發心性義理與構建仁道政治的關鍵符號。
(朱琨博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孔瑩在題為《人禽辯證法——論孟子人禽之辨中的正反合》的報告中指出,縱觀歷史發展過程,人與禽的關系呈現出正反合辨證發展的態勢,人類的地位經歷了“低位—高位—平等”的三起伏,態度經歷了“畏懼—主宰—尊重”三轉變。不同語境下,孟子對動物的審視恰恰寫照了人類對動物“仰視—蔑視—平視”的三階段。重新審視孟子對人禽之辨的探討,挖掘人禽之辨的思想意涵,思考人禽之辨的價值與意義,汲取在中國古典思想資源中的智慧,是回應當代動物倫理學命題的必然要求。
(孔瑩碩士研究生發言)
分論壇第八場
第八場報告由廈門工學院國學院院長張滇波主持。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星在題為《道學傳統與西學融合——從〈孟子微〉看康有為思想體系的建構邏輯與理論特質》的報告中,通過分析康有為對孟子道統核心地位的塑造,詮釋康有為以孟子為樞紐溝通中西以承載公羊學大同理想、引入線性進步觀構建社會變革理論的路徑,指出康有為《孟子微》的思想探索是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典型范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
(劉星教授發言)
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主任、副教授宋健在題為《稱堯舜以道性善:美德倫理的一種進路》的報告中,通過分析孟子哲學中“道性善”與“稱堯舜”的關系,探討了儒家倫理中價值理念與典范人物之間的互動機制,指出“稱堯舜”是為了通過具體人物形象來體現“性善”這一抽象理念,使道德理念具有可感性與實踐性,并聯系當代美德倫理學的發展,提出儒家思想可能提供的思想資源。
(宋健副教授發言)
孟子研究院孟子與儒學研究部部長秦超在題為《張栻思想中的“順”:價值指向、心性本體與主敬工夫》的報告中,圍繞孟子“順性論”的哲學進行探討。他結合張栻的思想,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順性”與“逆性”的關系,指出“順性”不僅是道德修養的路徑,更是通往理學核心價值的入口;并謂張栻之思想強調在逆境中順應本性、堅守善性,以抵私欲,實現人格完善與社會價值,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秦超部長發言)
孟子研究院組織人事部專業技術人員高亮在題為《銀雀山漢簡〈王道〉篇與儒家思想探析——兼論儒家政治哲學的獨特性》的報告中,分析了先秦時期諸子王道學說的不同,指出儒家以“圣王之道”為核心的政治理念,而銀雀山漢簡對“為君為國之至”的強調即與此理念相合。他還指出漢簡透露出的德治思想與儒家政治理念的契合性,儒家政治理念正是通過融合道德性與禮樂教化來構建理想秩序,并以此流傳至后世。
(高亮同志發言)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昭在《知心·化性·用天——荀子對孟子性善論的商榷》的報告中,集中于荀子性論的內容,特別是荀子對于孟子及其思想的批評。通過分析荀子對孟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評價,報告探討了荀子對于正心之道的理解與詮釋,強調了荀子對于自我修養和道德實踐的獨特見解。此外,報告還涉及荀子對于仁、義等概念的解讀,最終提出了關于仁者與圣人行為之道的深入理解。
(劉昭博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田寶印在題為《程瑤田對性善論的論證及思想史地位》的報告中,聚焦清代學者程瑤田的性善論思想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地位,認為程瑤田基于“氣一元論”重構性善論,主張從實有層面(氣質)論證人性本善。程氏思想具有鮮明實踐取向:一方面批判宋儒理氣二分導致“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割裂,認為其無法解釋現實之惡;另一方面強調外在“物則”(禮制規范)對成德的關鍵作用,主張通過恪守倫理規范(盡倫盡職)實現善性。這種重禮法踐履的傾向,反映了清中葉儒學“以禮代理”的轉向,并深刻影響了凌廷堪等學者。報告還指出程氏理論存在雙重困境:其一,一元性善論難以徹底解釋惡的起源;其二,過度強調外在規范削弱了善性的主體能動性。
(田寶印碩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鄭楊志鵬在題為《性論與樂論:〈樂記〉引用對戴震哲學的支撐》的報告中,聚焦其晚期著作《原善》與《孟子字義疏證》,探討了戴震哲學對《樂記》的引用與繼承。研究指出,戴震通過《樂記》的性情論(如“血氣心知”“人生而靜”等核心命題)構建了“以情絜情”的思想體系,并以此批判宋代理學。一方面,他繼承《樂記》以陰陽五行論性情的傳統,強調“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的統一,駁斥宋儒理氣二分觀;另一方面,借《樂記》“天理-人欲”的辯證關系,主張節欲而非滅欲,重構理欲觀。研究表明,《樂記》為戴震回歸先秦儒學、解構理學提供了關鍵文獻支撐。
(鄭楊志鵬博士研究生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王澤瓊在題為《孟子的交際議題——以〈孟子·萬章下·敢問交際何心章〉為中心》的報告中,聚焦《孟子·萬章下·敢問交際何心章》,探討孟子在禮崩樂壞背景下對諸侯與士階層交際倫理的建構。面對“世道衰微”與“官師分離”的道勢張力,孟子將交際提升為士人道德主體性確認與社會秩序重建的政治實踐。其核心是以“恭敬之心”為精神內核,強調恭敬的雙向性、先在性與持久性,植根于“辭讓之心”的人性基礎。孟子提出“交以道,接以禮”準則,饋贈需合乎道義名目,交接需遵循禮儀規范,二者構成接受饋贈的客觀標準。“孟子居鄒”等案例,可以揭示其思想兼具原則性與權變性。
(王澤瓊碩士研究生發言)
會議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在孟子研究院仁賢樓學術報告廳舉行,由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教授、“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鈕則圳做學術總結及主持。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天忠,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新編孟子正義”子課題負責人劉瑾輝,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袁汝旭分別致辭。
(閉幕式現場)
鈕則圳副教授對專家學者現場發言及提交論文進行了全面、精準、詳實地歸納與梳理。他表示,此次工作坊在孟學研究界引發熱烈響應,學者參與踴躍,共舉辦5場精彩的主旨發言、8場分論壇研討,收到了60余篇學術論文。從論文成果看,本次工作坊論文數量較上年41篇有較大提升,質量顯著增強。從研究主題看,主要集中于《孟子》單章研究、孟子思想研究、孟學史研究以及其他與孟子相關聯的研究,展示出孟學研究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從參與群體看,青年學者積極參與此次活動,占總人數1/3以上,展現出學術薪傳的蓬勃氣象。此次工作坊總體呈現出研究深化(掘井及泉)、視野宏大(立乎其大)、后浪涌現(英才后勁)等特點。
(鈕則圳副教授主持及做學術總結)
曹天忠教授對工作坊取得圓滿成功表示祝賀。他介紹了中山大學在文史哲學科領域尤其是儒學研究領域深厚的研究傳統,鮮明的學科特色及優勢,講述了楊海文教授關于孟學的研究經歷和科研故事,引用孟子說的“知人論世”“盡信書不如無書”“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盛贊楊海文教授治學嚴謹、理性思辨、勇于創新的學術品格。他表示,本次工作坊既是對過往成果的階段性總結與分享,也是對未來研究新進展的探討與展望,期待“新編孟子正義”課題組高質量完成研究任務,產出豐碩成果。
(曹天忠教授致辭)
劉瑾輝教授表示,此次工作坊更加聚焦《孟子》,在基于文本解讀基礎上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孟子思想的研究闡釋和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第一,群賢畢至,深入交流,推進“新編孟子正義”項目工作,進一步推動孟學發展,有功于孟學;第二,固本開新,進一步彰顯孟子研究院在孟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第三,獎掖后學,有益于文脈傳承,推動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期待并相信,在楊海文教授深耕細作和學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編孟子正義”一定會成為焦循《孟子正義》之后中國孟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
(劉瑾輝教授致辭)
袁汝旭書記表示,作為孟子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哲學系攜手舉辦的第三次重要學術盛會,本次活動不僅有力印證了“新編孟子正義”項目的扎實推進,更是雙方精誠合作、日益深化的生動體現。面向未來,孟子研究院將矢志不渝地深化與中山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科研院所的戰略協作,與各位同仁一道,攜手并肩,勠力同心,共同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激活其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為賡續中華文脈貢獻智慧與力量。
(袁汝旭書記致辭)
至此,“新編孟子正義”2025工作坊在熱烈的學術氛圍中完美收官。孟學探賾之路方長,學術求索未有窮期,思想對話恒久綿延。我們深信,本次活動所迸發的睿智之光、所締結的學緣紐帶、所達成的精要共識,必將催生更為璀璨的學術華章。
(合影)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