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論漢代儒學的仁說
就倫理學而言,董仲舒仁學思想的一個突出貢獻是在批判功利主義的表述中建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場,這就是: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無為而習俗大化,可謂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童子言羞稱五伯。為其詐以成功,茍為而已也,...
-
劉靜芳:從“本”到“至”——孟子性論新詮
摘要:孟子的“性”論是其人性論的基石。在何為孟子之“性”的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孟子以“心”言性而不是以“生理欲望”言性。(2)孟子以“過程”言性而不是以“本質(zhì)”言...
-
宋志明:重寫中國哲學史的構想
摘要:中國哲學史大約發(fā)端于公元前五世紀,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經(jīng)歷過四個階段、七個步驟、三次變革。奠基期第一步從原始宗教中演化出天人之辨,人的重要性得以突顯;展開期第二步進展到經(jīng)學,以天為重心;第三步由形象思維進展到玄學的抽象思維;第四步由玄...
-
許家星:四書學、四書之學與“《大學》學”
四書學可以從寬和嚴兩個標準來理解。從寬的標準看,凡是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加以闡發(fā)、論述的文章、著作、論說皆可納入之。無論是訓詁抑或義理、長篇還是短札,甚至感悟之言,凡有意義和價值者,皆可納入四書學,其時間范圍是自此四本著作產(chǎn)生之日起...
-
丁為祥:“四為”與張載之造道追求
張載的“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以說是對于宋明理學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種集中表達。所以,自其提出以來,從朱熹與呂祖謙之合編《近思錄》到黃宗羲、全祖望之編纂《宋元學案》,...
-
黃玉順:可欲的自由:生活儒學的政治哲學要義
摘要:針對當代西方政治學家對儒家政治哲學的三點主要質(zhì)疑,作為當代儒學重要流派的“生活儒學”的政治哲學申明三點要義:一是構建作為當代儒家政治哲學理論背景的“生活儒學”思想體系,以此為儒家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奠定基礎;二是構建生活儒學的...
-
王中江:中國古典學的場域和特性
摘要:在東西方古典學家族相似概念之下,中國古典學同歐洲古典學既有可通約性,也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性。口耳相傳、文字和古老史官制度使記錄、記載和文本傳承等歷史記憶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國古典意識得以發(fā)生并經(jīng)過三代的積累而使中國古典學在東周得以誕生,士階層的廣泛...
-
陳來:《樂記》的儒學思想
《禮記》一書中,除了《大學》《中庸》外,在宋明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樂記》篇。因為《禮記》的其他篇章多記述孔門的德行論和君子論,如《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而《樂記》重視人心和性情,與宋明理學重視心性論的需要正好相合,于是《樂記》的一些思...
-
伍曉明: 孟子“四心”的結構與思想的責任
摘要:孟子認為,人皆有之的惻隱、羞惡、恭敬和是非之“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仁、義在先,禮、智在后,后二者只是對前二者的有意識的認識、肯定、節(jié)制和修飾。惻隱之心體現(xiàn)的是人之根本的可被感動之性,這種感動源于他者的觸動。孟子所說的羞惡之心...
-
曹峰:“諸子時代”的時間框架與思想分層
給歷史劃分時代,是人類回顧和分析以往歷史進程時常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由此可以凸顯出不同的時代特征,設計出不同的演化進程,規(guī)劃出不同的人類理想。例如古希臘人將人類的文明演化分為五個時代,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黑鐵時代,這是一個由完...
-
姜妮伶:“巽以行權”與朱子的經(jīng)權觀
摘要:朱子對“巽以行權”的理解與其經(jīng)權觀的思想旨趣一致。通過對“順而能入”的行權方式、“稱而隱”的行權機制、“仁精義熟”的行權范圍與依據(jù)的規(guī)定性闡釋,朱子將行權主體限定為“圣人”。舜“不告而娶&...
-
楊國榮: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陽明心學轉(zhuǎn)化運用的新探索
作為思想系統(tǒng),心學不僅屬于過去的時代,而且具有現(xiàn)在的意義。按其內(nèi)容,心學既屬于中國,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世界的意義。具體而言,在思想層面,心學內(nèi)含多方面的價值觀念。從“良知”到“心即理”,從“萬物一體”到“知行...
-
鄺其立:涉玄的中庸之道——以《禮記正義》為中心的分析
摘要:由于參考了浸染玄風的皇侃《禮記疏》,孔穎達對《中庸》的解讀內(nèi)含了異質(zhì)的思想元素,并形成了迥異于鄭玄注乃至《中庸》原文的獨特理解。譬如,《中庸》首章三句教預設了作為善性之來源與禮教之依據(jù)的天道,孔疏則虛化了天道所內(nèi)蘊的價值維度與秩序紋理,進而&ldq...
-
胡文婷 識之以禮:《禮記》西傳脈絡及其特征考述
摘要:《禮記》作為集中體現(xiàn)中國禮樂文化的儒家經(jīng)典,它的西傳不僅是中國典籍外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考察禮學傳播史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通過梳理《禮記》進入西方文化語境內(nèi)不同的譯本形態(tài),在語言轉(zhuǎn)化層面之外補充其譯者信息及創(chuàng)作的歷史語境,以期勾勒《禮記》西傳的基本...
-
王海鋒: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哲學之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這為我們在學理層面展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建設中...
-
李振綱:孟子王道治理理念及其時代意義
摘要:治理思想屬于政治哲學范疇。中國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論源頭來說,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莊、荀、韓)思想的題中要義。在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貴君輕、以民為本的王道主義尤為突出,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歷代開明...
-
吳佩林:孔府的研究價值、文獻系統(tǒng)及其利用之道
孔府,亦稱圣府,其空間范疇與群體構成存在狹義、廣義之別。狹義語境中,孔府專指位于山東曲阜的孔子大宗府第,其建造規(guī)制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前堂后寢制度,是“衙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與孔廟、孔林并稱“三孔”。其間人物,除孔氏嫡裔及眷屬外,還...
-
黎漢基:孟子是《公羊傳》先師嗎
摘要:《孟子》書中討論過《春秋》,但《孟子》和其他早期儒家文獻并未提及《公羊傳》。《孟子》中的有些話語與傳世版本的《公羊傳》存在相似處,但這不能證明《孟子》的觀點來自《公羊傳》或相關學術傳統(tǒng),因此比較謹慎的學者都不把孟子列在《公羊傳》一脈之中。近年來...
-
王學斌:以文明對話實現(xiàn)交流互鑒
任何久久延續(xù)的文明,如浩蕩江河,潤物無聲,流動不居,除卻自身的不竭動力外,還能海納百川,于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明是一種樂于且善于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的開放體系,形塑了極為恢宏的文明格局。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
-
陳來:文明間的關系以“價值”為中心
文明間的關系不是以“權力”為中心而是以“價值”為中心陳來先生在2025年第十一屆尼山論壇主旨講演上的講話 芝加哥大學的國際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1948年出版了《國家間政治》一書,該書提出了國家間應以“權力”為中心的體系,...
-
張國剛:在知識創(chuàng)新中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歷史經(jīng)驗對現(xiàn)實的啟示
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建設實踐中,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創(chuàng)新必須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這不僅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事業(yè)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我們既要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自主...
-
鐘悠天:以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明的價值空前凸顯,全球文明對話至關重要。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出...
-
孔子母親的教子智慧
顏徵在(約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親,被后世君王加封為啟圣王夫人。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孔子家語》記載:“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顏氏。”在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故,此后顏徵在和孔子相...
-
林曉媚: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質(zhì)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以邏輯嚴密、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維方式,構建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倫理政治思想體系,而有關理想人格的設計,便是其核心內(nèi)容之一。立足于“義”的原則,墨家對圣人、賢人、君子等傳統(tǒng)理想人格加以詮釋,塑造了“總乎天地之德”的圣...
-
肖永明 吳旺海:《孟子》“可欲之謂善”章詮釋與朱子工夫論的體系化
摘要:《孟子》“可欲之謂善”章,因論及人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而為后世學者所關注,六等中每一等的達成皆蘊有對應的工夫論指向。朱子解釋此章,聚焦經(jīng)文整體融通之余,進一步尋繹工夫修養(yǎng)與人格六等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呈現(xiàn)出朱子關于工夫起點、工夫重...
-
孔祥安:儒家“文之以禮樂”的教化理念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杏壇設教、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打破了古代“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開創(chuàng)了古代社會“學移民間”的先河。孔子教學盡管包括射、御、數(shù)等部分知識與技能性的內(nèi)容,...
-
王世巍:“孔子刪詩”還原
“刪詩”之爭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從三千余篇古詩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選出305篇。唐代孔穎達對三千篇的數(shù)量提出疑問:“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然而,既然“三千”的起始規(guī)模存...
-
史 潔 王 玲:《左傳》中魯國“以禮相交”的智慧
在春秋時期烽煙四起、禮崩樂壞的歷史中,魯國以“禮儀之邦”的身份,于外交舞臺上演繹出令人矚目的文明篇章。作為周公封國,魯國完整承襲西周禮樂文明,秉持禮樂正宗的文化自信,將“禮”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轉(zhuǎn)化為外交實踐的核心準則...
-
陳來: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屬性與方法
“中國哲學史”本質(zhì)上是東亞文明和東亞國家在教育和文化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學科。自學科誕生以來,就強調(diào)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進行現(xiàn)代轉(zhuǎn)化。“中國哲學史”這一學科名稱背后就蘊涵著學者的“哲學觀”:我們認為,哲學這個概念不應該...
-
郭建寧:“兩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
摘 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在中國落地生根并充滿生機,關鍵是實現(xiàn)了中國化時代化。而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fā)展歷程就是不斷推進“兩個結合”的歷史進程。“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
-
楊海文:《孟子》“山徑之蹊”章的斷句、訓詁與義理
摘要:對《孟子》“山徑之蹊”章進行斷句、訓詁、義理的綜合性專章研究,可知斷句旨在提出問題,訓詁旨在分析問題,義理旨在解決問題。從不同的斷句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是合理的新式標點。從繁復的訓詁看,“間介然”的&l...
-
郭齊勇:孟子與儒家的正義論
在歷史上,儒家的社會理想與制度設計多是針對當世的弊病提出,并用來批評、指導當世的,與專制體制是有距離、有張力的。我們知道,沒有抽象的公平正義,任何時空條件下的公平正義都是歷史的、具體的。一、涉及生存權、財產(chǎn)權的“制民恒產(chǎn)”論及土地、賦稅、商...
-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民愛物”思想
“仁民愛物”思想,作為一種廣泛而深刻的人文關懷,蘊含本體論、倫理學與實踐智慧的多重維度。它反映了中國古人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洞察,彰顯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之情。它深植于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之中,從遠古時期的樸素自然觀萌芽,歷經(jīng)各朝各...
-
臧峰宇: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基于“第二個結合”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
-
黎娟娟:傳統(tǒng)家文化的獨特功能與時代價值
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點,傳統(tǒng)家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文化的...